最新动态
《致敬地质战线的辛勤耕耘者》五一专栏 ——记第一钻探分队队员的山河足迹与赤子之心
发布时间:2025/4/27    作者:程明    阅读:33

在祖国广袤的大地上,有这样一群人:他们以山川为伴,与岩芯为友,用脚步丈量无人之境,用钻机叩问大地脉搏。他们就是我队野外一线的地质队员们,他们是新时代的“大地解码者”,更是默默无闻的奉献者。他们以“逢山开路、遇水搭桥”的坚韧,以“心怀热忱、笃定前行”的信念,在勘探事业的征程上书写着别样的劳动风采。  

山河为证:地质人的远征与坚守

无论是在青海高原的凛冽寒风中,还是在戈壁荒漠的灼灼烈日下,哪里有需要,“河北煤田二队”的旗帜就会在哪里高高飘扬。第一钻探分队分队长肖明君带领分队扎根西北,在西台深部卤水钾矿详查项目中,面对人员缺少、施工地层复杂的情况,他连续三个月驻守现场,白天协调业务洽谈,夜晚组织探讨、调整方案、整理数据、优化参数,为矿区详查拿下了关键数据。

在宁晋NY7项目工地,副分队长焦丁、康浩,在春节假日期间驻扎在作业现场,带领队员连续奋战在作业一线。面对下套管作业环节,时间紧,任务重,他们统筹协调作业流程,全程督导安全操作规范,确保关键环节"零误差"。他们表示"节日坚守是责任更是使命,只有亲眼看到套管安全到位,心里才踏实。"

地质员宋国梁是分队里的技术标兵。零下20多摄氏度的深夜,他裹着军大衣,打着手电筒记录钻机参数。眼镜片上很快凝上了一圈“窗花”,他哈一口热气,擦擦镜片接着干。他常说:“岩芯不会说谎,我们的坚守就是让岩芯说话……”  

75411.jpg

匠心筑梦:平凡岗位上的非凡担当

地质工作的背后,是无数琐碎却至关重要的细节。分队队员凭借扎实的工作和细心的积累,练就了一身高超的岗位技能。  

老机长耿立才,拥有丰富的钻探工作经验,59岁的他,工作起来的劲头不输小年轻。他就像一块淬火百次的合金钻头,刃口虽染岁月锈迹,却深谙岩层的每一道纹理。

机长邢东海从业30多个年头,练就了“听声辨位”的绝活,他仅凭钻机异响就能定位钻机隐患;根据钻机运转的声响,就能判断地下岩层变化。罗布泊项目中,他敏锐发现钻机异常震动,及时叫停操作,防止了钻具断裂事故,避免了损失  

在无人区项目作业时,柴油机工刘成云用专业技术让复杂的工作变得简单;炊事员张进卫、刘刚宁用简单的食材做出不简单的饭菜;管理员樊延彬,一天迂回600多公里运送急需物资;他们平静地说:“咱们地质人不怕困难,有耐心,有恒心,车轮碾得过任何沟坎。”

薪火相传:热血与信仰的接力

第一钻探分队里既有白发渐生的“老地质”,也有初出茅庐的新生力量。师徒结对的传统让技术薪火相传,老师傅手把手教新人测倾角、编录岩芯,年轻人则用实干和活力注入新动能。

分队承建的青海西台ZK0501卤水井、宁晋NY7井项目凭借标准化作业与新的管理模式,成为同批次钻井中首个完成全部工作量的标杆团队。“高原砺剑,智破冻土难题;平原突围,缔造"宁晋速度”。两个“第一”的背后,是技术创新与团队协作的深度融合,更体现了全员不惧严寒、啃食岩层的拼搏精神。

青海西台ZK0501”勘探任务,以高效的进场速度、优质质量、规范施工等优异表现,收到委托方贺信好评。2024年第一钻探分队荣获先进集体”安全生产先进集体”“红旗钻机”等荣誉称号,这正是代代地质人接续奋斗的缩影。


如果大地是一本书,他们就是最虔诚的读者;如果资源是沉睡的密码,他们就是最执着的破译者。风餐露宿,他们用背影标注山河;钻塔巍峨,他们以匠心丈量祖国。  

致敬第一钻探分队的每一位耕耘者!他们的故事,是沉默的矿区里最闪亮的晶簇,是万里山河中最动人的诗行!  

 

返回上一页